笔趣岛 > 末法飞寇 > 随笔一 系统篇-战机升级分代 ...

随笔一 系统篇-战机升级分代 ...


  《末法飞寇》这篇小说很大一部分是描写雇佣兵飞行员的,因此升级体系的基础其实就是现代战斗机划代标准。这个标准可看可不看,对于小说阅读本身而言并不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不过,这个升级体系本身就是军事航空的一个基本常识。所以对于阅读小说虽然并非必要,但看看可能也无妨。

  现代战斗机划代经历过几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是我国传统采用的、普遍最常用的划代法,也就是常说的“四代法”,即把现代喷气式战斗机分成四代。

  1,第一代战斗机

  典型代表机型是美制F-100“超佩刀”和苏制米格-19“农夫”。

  这一时期战斗机的最重要特征是“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和“飞行速度达不到两马赫”。外形设计特点则包括为了突破音障而引入的“后掠翼”这个设计。后掠翼对于超音速飞行的贡献这里就不赘述了。

  整体上没有统一的飞行性能特点,各机各异。不过由于翼型相对厚度仍然比较厚,所以大都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能够胜任基础空战格斗和简单对地攻击。

  (我国自研的典型第一代战斗机是歼-12“空中李向阳”。)

  2,第二代战斗机

  典型代表机型是美制F-104“星战士”和苏制米格-21“鱼窝”。

  这一时期飞机最重要特征是“具备两马赫飞行能力”,别无其他。要知道,两马赫飞行能力是非常伟大的。人类自从能够飞天以来,具备这种能力的飞机就没几种。因此外形设计完全服务于两马赫飞行,这包括后掠角更大、结构更好的“三角翼”和“尖头尖尾薄翼型”。飞行性能适合高空高速环境,主要用于防空截击作战。

  (我国自研的典型第二代战斗机是歼-8“长须鲸-A”。)

  二代有一个分支,被称为“二代半”。

  代表机型是F-4“鬼怪II”。

  这种飞机的特点是“具备两马赫飞行能力”+“高度电子化”,也就是当时所称的“电气战机”。飞机装备有大量精密的电子设备和各种用途计算机,能够实现“超视距空战”和“精确攻击”。不过当时电子技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可靠性有限。这种类型的战斗机从指标上看胜于早期标准的二代机,但实际战果并不好看,也没有达到跨代的标准。一个原因自然是电子设备可靠性低;第二就是因为不具备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特征——高推比,飞机不够灵活。

  (我国自研的典型二代半战斗机是歼-8II“空中美男子”/“长须鲸-B”。)

  3,第三代战斗机

  典型代表机型是美制F-16“战隼”、苏制苏-27“侧卫”和米格-29“支点”。

  这一时期飞机最重要的特征是“推重比超过1(俄国称推重比为正值)”和“翼身融合设计”,还有个不完全特征就是“边条翼”。这一代战斗机摒弃了前一代以高空高速截击的作战思想,强调夺取前线制空权,以格斗作为第一要务。因此,大推重比是首要的,也就是发动机推力越大越好、飞机越轻越好。另外,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飞机开始出现翼身融合设计,即没有明显的机翼-机身分界线。

  (我国自研的典型第三代战斗机是歼-10“猛龙”。)

  三代的分支同样称为“三代半”。

  因为没有实际标准,所以没有统一的代表机型。只能说是“进行了很多改进的第三代战斗机”。这包括高度电子化以增加超视距空空作战能力或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例如改进型的F-50/52/60;或者全机准隐身化改造,例如F/A-18E/F;还有附加变矢量喷口,例如俄罗斯的苏-35S。当然,还分进来了研制得比较晚、但技术更先进的战斗机,例如欧洲“台风”和法国“阵风”。这种类型的战斗机普遍认为远胜于早期标准的三代机,但是始终没有达到跨代的标准,就是因为不具备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特征——隐身。

  (我国自研的典型三代半飞机是歼-10B“猛龙”。)

  4,第四代战斗机

  典型代表机型是美制F-22“猛禽”,没有之一。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曾经被称作“4S”,也就是“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能力()”和“超级战效航电()”。当然,最后一个字母“S”有各种争议,包括“短距起降能力”、“高外场可维护性”和“超视距攻击能力”。这些争议是美国空军自身主意不定,改来改去造成的,在这里不多讨论了。总之,这一代战斗机的外形特点是,兼具上一代隐身飞机有棱有角的外观特点,同时融合第三代战斗机匀称的身形。

  在这里补充说一下,隐身战斗机也是分代的,简述如下:

  ①,第一代隐身战机:YF-12/SR-71“黑鸟”。特点是圆边圆过渡;

  ②,第二代隐身战机:F-117“夜鹰”。特点是棱角分明,不像飞机;

  ③,第三代隐身战机:F-22“猛禽”。特点是棱角分明,外形匀称美观。

  (我国自研的典型第四代战斗机是歼-20“威龙”。)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最基础的“四代划分法”是以美国战斗机为基础的。而实际上更准确地说,这个传统的“四代划分法”根源全称是“美国空军超音速空战战斗机分代法”,局限性很强。

  严格来讲,该法顾名即:

  ①,美海军机不入代。

  F11F、F-14这些舰载机是没位置的。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F-14的问题,美国海军机并不算进分代法,因此很多典型舰载机在分代榜上没有确切位置,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F-14这种公认的最美最强的战斗机。

  F-14是几代机?首先可以对照上面的划代表,以标准的F-14A为说明基准。

  二代机的标准是“两马赫飞行能力”、“以截击作战为主要目的”。作为舰队防空而设计的F-14A简直就是为了适合这几项标准而诞生的;

  三代机的标准是“推重比超过1”。设计时间较早的F-14A推重比只有0.79,而且没有任何翼身融合设计、没有标准的电传系统。

  因此,可以负责任地说,F-14A是标准的超级二代机。

  有很多人会表示:“F-14常常和第三代的F-15、F-16、F/A-18战斗机相并列,因此是三代机。”

  这个观点没什么可反驳的。F-14和F-15、F-16、F/A-18并不是并称“三代机”,这四个型号所并称的名号叫“”——“青年代”。这是个简单的双关,表层意思就是这四种飞机的型号编号是青少年的岁数区间;里层意思是在当时这四个型号是年轻力壮的飞机,它们将撑起美国的未来。

  也许会有人觉得F-14分在二代机感觉心里很难受。我作为一个“猫粉”,明确地说F-14分在二代机才是最大的光荣。因为这不是代表实力,而是代表“品格”、“内涵”和“血统”。二代机的姓氏是“最”!最快、最高、最远,这些人类追求极致的光荣永远属于“二代机”,他们是伟大的“超人战斗机”。至于三代机,它们也许是“好打手”、“好武师”或者“好格斗家”。

  (如果我国有一种飞机能够划入这个范畴,呃……歼-8F吧。歼-8F的实力远胜过大量三代机,不过它是二代机这个事实是不容商量的。)

  ②,战斗轰炸机不入代。

  例如F-105、F->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变后掠翼飞机”。上面说过了F-14的问题,不过同样经典的F-111、“狂风”IDS、米格-27这类变后掠翼飞机怎么办。本节也就做个明确解答,这些基本纳入战术轰炸机范畴,不入代。而对于“狂风”ADV和米格-23这两种变后掠翼截击机,按说应该划入二代机范畴,可是“狂风”ADV的实力恐怕没有人敢小视,所以再往下面我们可以看看俄国人怎么解决。

  (我国划入这个范畴的是歼轰-7“飞豹”。)

  ③,欧洲战斗机不入代。

  只有苏联/俄罗斯和中国在战斗机研制上才紧跟美国潮流,其实除了中俄欧之外,其他国家也没有这个实力。

  至于英法等欧洲国家可以说是各开奇葩(在下篇中会详细说明欧洲各国战斗机的“超半代”现象)。

  例如欧洲联合的“台风”和法国的“阵风”,要归纳进第三代战斗机恐怕很多人不愿意,这两种战斗机完胜所有的典型标准状态三代机。但要进四代机又不可能,因为不具备隐身能力。因此评论家为欧洲的一些后起之秀发明了一个分代叫“三代半”,这就是“三代半”这个词的由来。但既然有了三代半,三代改就不乐意了,结果超改F-16、超改苏-27这些“三代改”全都挤进了“三代半”的范畴。因此前面说“三代半没有标准,也没有统一的代表机型”。

  ④,亚音速机不入。

  有很多人提出过米格-15、F-86这两种飞机才是一代机。说老实话,那么更往前的F-85(XF-85)、F-84、F-83(P-59)、F-82(P-82)、F-81(XP-81)、F-80怎么算?经典款德国Me-262怎么算?鼻祖级He-178怎么算?

  亚音速机从来就没有进过划代。

  第一个原因是性能比活塞战斗机没有明显优势,达不到跨代标准。这个时期的飞机被称作“喷气机的黎明时期”,满大街都是“活塞机击落喷气机”的小故事。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喷气飞机设计还在摸索阶段,既不成熟,也不统一,没有达到划代的需要。

  二,俄制“五代法”

  苏俄是普世“四代法”逐渐崩溃而陷入混乱的元凶,起因很简单。

  长久以来虽然俄国紧跟美国潮流,战斗机划代标准也和美国相似,但是叫法不一样,其中问题的核心是“美标三代”相当于“俄标四代”。

  这个问题在冷战时期还不那么严重。但是冷战结束后军火市场突然喷发,在这场较量中,那些披着罩袍的金主面对“(俄标)第四代的苏-27”和“(美标)第三代的F-16”,想都不想直接奔着最高级的去,谁会管分代标准。

  这种奇特的现象当然导致了美国军火公司、尤其是出口大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严重不满。明明是相同水平的产品,俄国的就是比美国高一代。因此在洛马的奋力搅浑水之下世界上出现了好几个形形色色的“五代划分法”。

  以下先谈谈始作俑的“俄标五代”。

  1,俄标第零代战斗机(美标黎明期)

  代表机型为米格-9。

  俄标有个“第零代”,其实就是美标的“黎明期”。这里面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早期喷气机,没有统一标准。但基本可以归纳为“平直翼”喷气机。

  2,俄标第一代战斗机(美标一代机和一些勉强不达标的)

  代表机型为米格-17。

  其实就是“后掠翼战斗机”。这里有个小背景要说一下,在苏联时期,任何飞机的细节设计元素都要经过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批准和登记才能采用。也就是说,你觉得“后掠翼”这个主意不错,只要没被批准就不能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时代的苏联飞机都长得差不多,大小各异而已。例如米格-15和拉-15、米格-21和苏-9、米格-29和苏-27。因为同时期批准的可用设计就那几个,因此各个设计局的产品就被迫雷同。

  因此当“后掠翼”这个设计在苏联被批准后,涌现出来的战斗机被称为“俄标一代机”。

  这个级别和“美标一代机”类似,也就是速度在“跨音速”区间的战斗机。区别是美标严格要求具备超过1马赫的飞行能力;俄标大概在1左右就差不多。因此俄标挤进来了人们非常关心的F-86和米格-15这一对冤家——采用后掠翼设计,但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

  3,俄标第二代战斗机(美标二代机)

  代表机型为米格-21。

  其实就是“三角翼”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的诞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三角翼”设计的出现。前面说过,二代机追求“超级高空高速”能力,但是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人类的愿望,因此不断加大后掠角成为了大部分设计师的选择。然而,后掠角无限增大会带来气动扭转影响下的强度、重量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完美的“三角形”美学结构帮助了人类,飞机的机翼开始变成三角形以保证后掠角和强度这两方面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很简单,上级批准了这个设计。

  这个级别基本就相当于“美标二代机”,没什么太多差别。

  4,俄标第三代战斗机(美标二代半)

  代表机型为米格-25。

  这个分代区间是直接导致美俄出现“错代”的原点。

  此代飞机其实就相当于美国的“电气飞机”,即在二代机技术的机身上安装大量新型的雷达、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等。

  但是,这种飞机在美国不成代,在俄国却分成独立一代的原因是俄国的电子技术水平滞后。美国在F-111和F-4这两种飞机出现后,基本上所有飞机都普遍“电气化”了,自然这一代没有单独分出来的必要。

  俄国则不同,落后的雷达和电子技术水平导致米格-23、米格-25、苏-15这样的远程全天候飞机出现得很晚,和米格-21、苏-9之类的“平头飞机”拉开了时空距离,结果独立成了一代。

  另外,这个分代区间内还包含了増装对地攻击用设备的多用途作战飞机。

  而对于前文所提到的“变后掠翼”,俄标一股脑儿地都分在这里了。

  5,俄标第四代战斗机(美标三代机)

  代表机型为苏-27。

  这个区间没什么可特别说明的,和美标三代机基本一样,特征是高推比。其他零星但不完全特点包括翼身融合设计、边条翼设计、鸭式布局等。

  同样也特别提一下米格-31。这种飞机从外形设计上看不出和米格-25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勉强采用了边条翼设计,因此是分在俄标四代机中的,和米格-25差代。

  6,俄标第五代战斗机(美标四代机)

  代表机型为T-50。

  这部分也没什么可说的,和美标四代机基本一样。或者说希望达到美标四代的水平。虽然就本人意见而言,T-50在隐身、超音速巡航和其他要求上与F-22相比恐怕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超机动性,见仁见智吧,我只想强调F-22同样是一种机动格斗能力非常可怕的东西。

  总结而言。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标基本是依据“性能要求”分的,例如一代1马赫、二代2马赫、三代高机动、四代低可探测;

  俄标喜欢按“设计水平”分,例如一代后掠翼、二代三角翼、三代变后掠翼、四代翼身融合边条、五代隐身外形。

  这两种分法其实也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只是选取着眼点的角度而已。

  不过由于分代法的分歧,在新一代战斗机的说明书中俄国的战斗机便要超出美国同水平战斗机整整一代。美国要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再说。

  ※下期还将一并讲欧洲各国战斗机的超半代现象和垂直起降战斗机分代。


  (https://www.daowx.cc/bqge20186/1104641.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