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香飔络 > 第7章 弊案背后

第7章 弊案背后


  此话一出,其中几人摇头道:“读书人之间的竞争,原本该在才学文章上公平而起,如今被那些不学无术,唯肯钻营的无耻士子,勾结同是读书致仕的忘本贪官毁坏至此,以致刀索相逼,斯文受辱,真真羞煞孔孟也!”

  沈松言听得有些焦灼,直想开门出去径自打问,此时江南闱一案在京城那边是何情状,有无兄长沈柏立的一丝信息,以及对案子的可能走势有什么高见。但还是将焦灼按捺下来,贸然而出,一来唐突,二来顾忌外面众人里有自己熟识的,反而成为众人追问焦点,彼时难掌话题走向,当下打定主意,先这般倾听一番,等众人散时,再找机会将这位姚士子请来私下请教。于是忍住焦灼,继续静坐侧听。

  那姚梓此时听够诸子愤愤之声,噙茶不语,等声音略平息一些,方又说道:“诸位学仁说的都不错,只是都在浮面,这两闱科场大案还有背后的更深实质,姚某斗胆一述,不知大家可愿另听一二?”

  众人一致怪姚氏太谦,都说聚来就是为了听他从天子脚下带回来的消息,何来不愿?于是那姚梓另换一盏茶,朗声道:

  “诸位刚才不是都有疑惑,皇帝为什么不严加催促这两闱弊案的进展?我先已说了,一个是审理此案的刑部官员明哲保身,谨慎蜿蜒,虽然挖出一干涉案人物,却不急于定案上报,不到万不得已,且自迁延观望皇帝的态度变化,”众人再不插嘴议论,皆凝神屏息恭听姚梓。

  “此案所涉人物本身盘根错节,官民相杂,要审到清楚明白,也需要时间。除了这两点,更主要的是看皇帝本身的内外处境。如今的满清皇帝并不好过,后宫与朝堂,处处都是矛盾阻逆,那满清皇帝虽然年轻,精力尚好,但实在也是焦灼烦恼得很。”

  众人见他停顿下来,不禁催道:“快些说说,到底是些什么烦恼,满人帝王家也会摆布不好?”

  “皇家的事,说来虽然复杂,其实不外是后宫之内,朝堂之上。我今天只拣紧要的两点说与诸位,其余诸位自去品评罢!”众人纷纷说好。

  “先说那后宫。这皇帝的家事,可不比我们百姓的家务事,家太大,人太多,几句话实在难以说清。如今最大的后宫矛盾是,这位顺治帝把十二分的热情和宠爱全给了一个妃子,这妃子就是他最钟爱的董鄂妃,那董鄂妃温婉贤淑,却身体孱弱,去年冬初,也就是顺天闱案发前,董鄂妃刚刚为皇上生下了皇四子,皇帝自然欣喜异常,一时间眼里更是只有董鄂妃母子二人,隐隐便有立这皇四子为太子的意思。因此后宫明争暗斗,大有起火之势。”

  “这顺治皇帝十四岁就已大婚立后,但自从遇见董鄂妃后,才得到高山流水般的夫妻恩爱,那董鄂妃又温婉贤惠,深明大义,不辞辛苦地陪伴佐劝皇帝于旁。二十岁的少年天子愈加称心快意,意气风发,俨然如同新生。于是急欲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大展治国抱负,因此,对这一科的各地科场取士,格外倾注厚望。偏偏这时爆出南北两闱科场舞弊案,不啻是对顺治皇帝一番雄心壮志的侮辱和挑战,叫他如何轻饶得了?”

  “如此说来,这次重刑惩处顺天闱考官等人,实在也是必然的了。但是为何这又与审案速度相关呢?”有人终于忍不住问道。

  “清廷历来都是奉行满蒙联姻的做法,孝庄皇太后出身科尔沁草原的蒙古王族,现在的皇后跟前面被废掉的皇后,都是太后的娘家亲眷。那孝庄一心想要皇上与蒙古王族联姻,以巩固满蒙贵族关系。可是这顺治帝自从遇到董鄂氏后,却独宠一个董鄂妃,事实上,岂止是独宠,简直就是视其他后妃为无物,唯将这位董鄂妃奉为志趣相投的知己红颜,自然惹得后宫嫔妃明妒暗恨,皇太后因此很不喜欢这位董鄂妃。

  “姚兄是说,这些宫闱家事正是使皇帝分心,难顾两闱案进展的原因之一?那另一个原因又是什么?”

  “是啊,大家勿急勿躁,听我慢慢说来。问题是,偏偏皇帝后宫出了要命的大事,先是董鄂妃难产后,在身体极其虚弱情况下,被迫到太后养病的行宫侍疾,以致产后失调,身体状况愈差,顺治为此整日焦虑,偏偏上个月,就是复试完顺天闱举子后没几天,出生不足百日的皇四子又不幸夭逝,如今,思子忧伤的董鄂妃病情渐重,日日缠绵病榻。皇帝痛失爱子,忧躁不已,加上顾念董鄂妃心切,更加心烦意乱,焦虑难平,一时情绪坏到极处。除了军政要事,其余事务一概无心细问,两闱弊案的审理官员们,自然不敢逆鳞而上,便顺水推舟,拖延观望。”

  众人中多有诧异吃惊者,交口道:“想不到皇上的日子会这么难过,这时犯案,也真是撞上时运了。”一边催问另外一个因由到底是什么。

  姚梓又道:“方才这个是皇上的家事,另一个就是朝堂政务了。而且在座诸位都一听就明白,因为这实在是你们身边最熟知的状况。”

  众人面面相觑,有道:“纵然是身边熟知情境,往往身在庐山不知面目,但须姚兄从外点拨一二,才好明白贯通。”

  姚梓微微颔首,肃声道:“这个因由,说来可是关联时政的。诸位年岁在二十以上者,应当还有记忆,或者,至少从父祖辈听得,十三年前,金陵的南明朝廷被满清所灭,清兵初占江南,我江南民众风起抵抗,其事比北方更甚,特别是清人颁发‘剃发易服’令之后,更是遭到我江南汉族士民的激烈反抗,为此摄政王多尔衮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暴力推行他们满人的发式服装。为了护我千年华夏衣冠,不肯削发易服的汉人,被杀无数。这副华夏衣冠更是引发了惨绝人寰的无数人间惨案,清人屠戮江南百姓的暴行,深遭我江南士民痛恨。”

  “之后大小规模的反清斗争一直未断,今时尚有郑成功等人,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训练数十万水军,意图北上抗清,更有许多文人名士,投笔从戎,以自家资财聚义抗清,如星火不息。原来满清朝廷一直认为我江南地区‘民风柔弱’,以为灭了金陵的南明就可以长驱直入,尽占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万没想到我江南百姓有如此铿锵硬骨,从此对我江南民众,特别是江南士子,态度严峻,苛刻激烈,时时深存警惕之心。

  “然而我江南人杰地灵,素来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江南闱也素来被认为是国家选拔人才最关紧要的重地。在各省乡试中,顺天闱为北方最重,江南闱则为南方最重,二省录取举人的名额也一向高居前两位。那顺天北闱之所以排在第一,不过因为是‘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区,沾了京师和皇帝的光。而江南闱能排在第二,则全靠地域人文荟萃、真枪实弹的本事。”

  众人听此,无不点头称是,都道:“自古江东多英才。正因为我们江南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才节气刚硬,孔孟之道昌明。哪道这次弊案如此严重。”

  “江南闱人才太多,竞争太过激烈,那些无才无德又觊觎仕途者,才如此勾结贪官明目张胆地舞弊。”

  众人嘈嘈切切,不断相互补充辩论着。

  茶楼小二边续茶,边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也就是爱议论这些没用的闲话,除了快活快活自家的嘴,又能解决什么?哪一天祸事摊到你们自己头上,一肚子文章有什么用?也左不过是挨宰的鸡鸭罢了,我看你们不如好好品茶吧!”

  只听一个江宁口音的书生反驳道:“你一个跑堂的知道什么?!这次江南闱弊案,如果不是我们这些书生,考完后在江宁府贡院前以口论争,以诗文戏剧揭发舞弊考官,公开声讨两位主考官,江南闱的不公结果怎么会传开,一直传到皇上那里呢?这科考最关系我们读书人的命途,我们怎能不说不关心?”

  姚梓拱手道:“在座诸位,便是我江南士子中之真性情者也,当今万马齐喑下,谁又敢在大庭广众下如此畅议国政是非,独我江东才子豪洒如斯啊!”众书生闻听,各各抱拳,互致敬意,一时茶楼上豪气干云,几冲霄汉。那小二摇着头赶忙跑下楼去了。


  (https://www.daowx.cc/bqge109953/5877213.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