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随言三国 > 第一回 桓帝多少有点冤

第一回 桓帝多少有点冤


  桓帝有点冤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东汉崩盘,群雄割据,三个最坚挺的老板熬到了最后,分别建立了魏蜀吴,是为三国。

  在三国演义开篇曾说过,“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大意是说,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始于桓、灵二帝。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也曾提过:“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可见不论是后世文人,还是当代名士,都认为桓、灵二帝干的不怎么样。这话未免过于绝对了一些。

  东汉末年,由于汉帝大多无后,当权者为了上位的皇帝便于操控,所以皇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刘家的各路子孙轮流坐庄,桓帝就是其中一位,他也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便于操控”这个标准,在九五宝座上生生的当了十三年傀儡。

  造成这一现象的,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跋扈将军梁冀。我们都知道,后期曹操始终是以挟天子的奸臣姿态出现的,但曹操的所作所为要是跟梁冀相比,那简直是天地之差。

  梁冀掌权时,先后立冲帝,质帝两任皇帝,冲帝不用说了,两岁登基三岁玩完,就是个刚会说话的奶娃子。

  而质帝继位时也仅有八岁而已,这位质帝多少有点小聪明,曾经公开说梁冀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一听不乐意了,回头就把质帝毒死了。

  所以说,质帝是有些小聪明,分的清楚谁忠谁奸,但又没什么大智慧,才为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

  质帝死后,梁冀再立桓帝上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点阻力,不过梁冀想想办法,使点手段,桓帝刘志还是顺利上位了。可以说,对于梁冀来说,立谁做皇帝这个事,虽然不算易如反掌,但也绝谈不上有多困难。

  桓帝上位之后,比他的前辈质帝要聪明许多,既不多说废话,也不多管闲事,一直战战兢兢的扮演着自己的傀儡角色。朝政始终由梁太后和梁冀一伙把持。

  一直到梁太后病重将死的时候,才在名义上还政于桓帝,并且召集朝中大臣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这身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一会不如一会了,现在把皇帝和梁冀将军以及他的兄弟们托付给各位大臣,希望各自努力,好自为之吧。

  当时梁太后的心情是应该是极为矛盾的,或许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个贤名,或者是因为对刘姓天家还有点的感情,她才有了还政的想法。但她也知道,如果皇帝真得势了,自己的娘家估计也不会太好过,于是她才抱着和稀泥的态度,有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表态。

  对于梁太后的态度,梁冀第一个就不认同,老子已经先后废了好几任皇帝,那个皇位谁能坐上去,靠的不过是老子一句话,你现在让我跟我立下的那个傀儡好自为之?怎么个好自为之?我爹那么大本事都整不了我,何况你个当妹妹的?

  桓帝心里肯定对这话意见更大,我一个皇帝,跟你一个大将军谈什么好自为之?难不成我就活该做一辈子的傀儡?这天下究竟是你梁家的,还是我刘家的?你这哪是还政给我的态度,这不明显是要我继续当个糊涂皇帝么?

  因为双方都不满意,所以,梁太后死后,摆在桓帝面前就剩下了两条路,一个是继续当他的傀儡,一个就是想办法干掉梁冀,真正收回皇权。

  想要收回皇权,实在是太困难了点,当时的梁家,已经陆续出了若干的侯爷、皇后、贵人、大将军,其他文武官员更是数不胜数,梁家上下当真是权倾朝野,富贵满门,百官上任,都要先去拜过梁冀,再考虑是不是拜见皇帝。毕竟皇帝不开心了,只是面子不太好看,要收拾自己还得看看梁大将军的脸色,可梁大将军要是不开心了,那马上就要祸灭满门了。

  甚至,当时桓帝的日常起居,都有专人每天汇报给梁冀,所以桓帝别说找个合作伙伴除掉梁冀,对于桓帝来说,就是找个地方,跟人唠点知心嗑都费劲,想在这样的局面下搞事情,实在是难上加难。

  好吧,于是桓帝继续忍,百忍成金嘛,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桓帝对梁冀的礼遇和封赏,要远远超过了前朝的萧何、霍光等著名人物。

  而梁冀呢,也真没浪费桓帝的恩宠,这大将军做的是越发威风,谁都不放在眼里。

  当时一个郎中叫袁著的,给桓帝写信,大意说历代的权臣到达巅峰之后,都会招致杀身之祸,大将军现在当官已经当到顶了,不如趁现在退休,大家面子都好看。

  梁冀一听到这消息就生气了,皇帝太后都不敢让我退休,你个小小郎中算哪根葱,要是开了这个口子那还了得?

  于是梁冀马上下令捉拿袁著,袁著知道消息之后也是十分不痛快,心说,你看,我这不是为大将军你好吗,你看咱前代那几位权臣,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你咋不识好人心呢?

  当然,袁著这些委屈话是没地方说去了,还是卷铺盖逃命吧,不过后来袁著一寻思,逃是逃不了了,天下在大,也大不过梁冀的权力,干脆,我装死得了。

  于是袁著弄了点稻草,扎了个草人,假装成自己的尸体给埋了。可你这玩意糊弄鬼还行,糊弄梁大将军那能好使么?最后梁冀还是把袁著抓了出来,活活打死了。

  袁著有个朋友叫郝絮,估计俩人关系实在不错,因为这事郝絮也受到了牵连,本来他也打算逃,可逃来逃去也逃不出梁冀的情报网,最后郝絮逼的没办法了,干脆把心一横,抬着棺材,到梁冀家大门口认错服毒了,只希望梁冀能饶恕自己家人的性命。

  有位西域商人,到中原来乐呵呵的做生意,结果误杀了梁冀家一只兔子,梁冀一怒之下,株杀了这位商人一家十几口给自己家的兔子偿命,估计这位商人算得上是史上做生意赔的最惨的了吧。

  哪怕梁冀这么嚣张,桓帝一直还是忍着忍着,好像忍者神龟一般,一直到梁冀终于碰到了桓帝的底线,就是刺杀宣女长安君。

  长安君是桓帝的丈母娘,她的女儿梁猛女本是桓帝的一名妃子,是在梁女莹,也就是梁冀的妹妹,当时的梁皇后去世之后,她才开始受宠的,他的母亲也被桓帝封为了长安君。

  按理说,虽然梁猛女本不姓梁,但跟梁冀也能瓜上点亲戚,说起来还是梁冀的小姨子,梁冀本不应该为难她,但在梁冀看来,自己这个小姨子跟自己实在不算亲密,直到桓帝将梁猛女的母亲封为长安君之后,梁冀终于看不下去了,一旦你梁猛女一家也出几个人物,将来和我分庭抗礼,再蹦出个二将军三将军岂不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梁冀决定派人刺杀长安君。

  可能是梁冀位高权重,好日子过的久了,对于刺杀皇帝丈母娘这个事,也没咋放在心上,结果不仅刺杀没有成功,事情还败露了,长安君就跑去找女婿告状,这下桓帝终于不乐意了,这位隐忍了梁冀十余年之久的傀儡皇帝,终于冲冠一怒了,可见呐,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心爱的女人还都是很看重的。

  桓帝心想,梁冀啊梁冀,你要权,我给你权,要地位,我给你地位,要名望,我给你名望,你要啥给你啥,可你还要对付我的枕边人,我就剩这么点乐趣了,你还要剥夺?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婶也不忍啊。

  不过怒是怒了,对桓帝来说,要是一怒就能搞定梁冀,自己还用憋屈这么多年么?桓帝郁闷啊,桓帝睡不着觉啊,桓帝一把把的掉头发啊。每天躺在床上,桓帝把手指头带脚趾头扒拉来划拉去,发现自己能用的实在是没几个人,最后思来想去,也就是身边的宦官唐衡还算忠诚,可以一用。

  为什么各朝经常出现宦官独大的局面,跟桓帝此刻的境遇都有些许相通之处,皇权旁落之时,没几个人看得起皇帝,只有这些宦官依旧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身边,一朝皇权复起,这些宦官肯定也是最受宠的一批人。

  为什么只有宦官会坚定不移的跟皇帝站在同一阵营?因为不论是外戚,还是世家高士,他们骨子里都是看不起宦官的,所以宦官,尤其是那些地位较低的宦官,他们除了皇帝,并没有其他的势力可以投靠,他们的荣辱身家,注定要跟皇帝牢牢栓在一起。所以皇帝想要夺回皇权时,第一个能想到的,也一定是这些从小就陪着他们长大的宦官。

  桓帝这好歹是想到了一个能帮帮自己的人选,但是这话又该怎么说给唐衡知道呢?桓帝每日的起居,都有专人汇报给梁冀,一个不小心,自己只怕也要和那位前辈质帝一般,糊里糊涂死于非命了。

  最后,桓帝左思右想,发现自己能和唐衡说事的地方,只有厕所一个地方了。

  这天,唐衡捧着草纸,在厕所伺候着桓帝,桓帝一边在马桶上使劲,一边假装随口问道:“咱朝廷这些人里,有没有跟梁冀不咋对付的?”

  桓帝多少还是有点心机的,这话问的就有几分水平。一旦唐衡不可靠,桓帝就说自己是关心大将军的安危,唐衡也说不出什么来,虽然有几分危险,但自己都忍了这么多年,想来这么一句话也不至于要了自己的命。

  唐衡能多年来伺候在桓帝身边,那也是个有眼色的人物,一听这话,心里是扑通扑通上下乱蹦啊,估计只有年幼时分,偷看隔壁姑娘洗澡的时候才会如此激动。

  唐衡知道眼前自己就要面临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了,是继续跟在桓帝身边当个递厕纸的废物太监,还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就在这一念之间了。

  不管怎么说,桓帝使足了劲才选出来的这么个人物还没给他丢面子,唐衡一脸正色答道“陛下,单超和左悺他们哥几个,跟梁冀都不咋对付,就是没有您的话,敢怒不敢言而已。”

  桓帝一听心中大喜,看来自己还是没有看错人啊,告诉唐衡,你也别弄那么多人了,人多了这事就容易走风,就告诉单超他们五个人过来见见我吧。

  唐衡得了桓帝密令,赶忙去联络单超等人,在向他们公布了桓帝在马桶上传达的精神之后,单超等人都觉得大丈夫建功立业只在今朝了,他们激动难耐,此起彼伏,他们坚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的有皇帝陛下,有千千万万的忠臣良将。

  不过,这几个宦官也有自己的担忧,在秘密会见桓帝的时候,他们就把心中的担忧表达了出来。

  因为桓帝毕竟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傀儡,你今天这么随口一说,我们哥几个为你卖命没问题,别弄到一半你发现事情不对再撤股了,到时候把我们几个的脑袋往梁冀那一送,咔擦咔擦你们看着倒是利索了,我们哥几个死的多冤枉?

  桓帝一听就不乐意了,合着天子不发威,你们几个当我是Kitty猫啊,来来来,咱们歃血为盟。

  当然了,桓帝他贵为天子,自然不能陪着几个宦官割手指头玩,不过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桓帝还是亲自用龙嘴咬破了单超的胳膊,用单超的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单超这个名字记忆比较深刻的原因。

  有了皇帝的血书,五个宦官瞬间觉得脊梁也挺了,腰板也壮了,只要扳倒了梁冀,自己的功劳就算比不得开国元勋,只怕也差不了许多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何况现在咱哥几个是听皇帝的旨意扳倒一个大将军,怕他个求?

  于是单超等人调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突然对梁冀的大将军府发动了围攻,梁冀势力固然极大,但一来对方出手之前毫无动静,梁冀疏于防范,二来梁冀得罪的人也实在太多了一些,许多人看到单超等人手拿圣旨,立刻便倒了过去,另外一帮人,则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决定看看再说。于是,权倾朝野,堪比皇宫的大将军府很快就被拿下了。

  在抓到梁冀之后,桓帝还给了这位大将军几分薄面,告诉梁冀,让他去比都县当官,即日启程。

  比都县,就是现在的越南境内,当时就是一片荒野,人都没几个。梁冀一听就蒙了,让我去那当官?那有啥可玩的?估计猴子比人还多,干脆吧,我也别遭那个罪了,带着自己的老婆上吊自尽了。

  到得此时,桓帝才终于发现,原来一直压在自己头上的那坐大山,并没有那么强大啊!

  这一年,汉桓帝刘志已经二十八岁了,从十五岁的懵懂少年直到年近而立,桓帝足足当了十三年的傀儡,要不是因为丈母娘遇刺,这傀儡皇帝真不知道要当到什么时候去啊。

  所以说,把桓、灵二帝说成是东汉祸乱之始,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在他们二人头上,这是不对的,最起码截止到梁冀被灭之前,桓帝就是一个傀儡,怎么能把所有的过错都放在了他的头上呢?当然,哪怕桓帝再傀儡,确实也是能做一点事情的,比如特赦个罪犯,提升个把人,但桓帝当时所拥有的权势,和一个皇帝的身份,实在是相去太远了。

  而后期之所以对桓帝评价不高,首先便是因为后世经常提及的党锢之祸,所谓党锢,说白了就是禁止结党营私,而所谓党人,其实就是一群文化人,有了不同的观点之后,形成了不同的党派,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首先得是读书人。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读书人自然是要做官的,而桓帝在经历了漫长的傀儡生活之后,首先重用的肯定是帮助自己重掌大权,并且无根无基,所有权势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宦官集团。更主要的是,桓帝当时对于士大夫集团是十分失望的,因为他们从来没真真正正的为自己干成过什么事,要么就是初期有些瞬间失败的反抗行动,要不就是后期士大夫为了当官全都跟在了梁冀的屁股后面,以至于桓帝把梁冀一党尽皆除掉之后,发现朝堂里竟然连官员都没剩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桓帝肯定要重用这些跟自己扳倒梁冀的亲密宦官,而不会去重用那些身后有着无数瓜葛,家族林立的士大夫集团,因此,党人和宦官集团就不停的产生矛盾。

  但是桓帝本人并不昏庸,他虽然重用了宦官集团,但只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已,在治国方面,桓帝还是亲自提拔了不少基层官员,寒门子弟的。

  宦官吧,或许是因为生理因素,心里大多有点扭曲,参加过厕所会议的这几位,就不怎么给桓帝长脸,在得势之后,他们大肆敛财,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弄得桓帝也是颇为恼火。经过多次查有实据的大案要案之后,桓帝对这老几位彻底失望,剥夺了他们的大部分封地,降低了他们及继承人的爵位,单超等人的好日子,其实也就过了五六年光景。

  在这几位宦官头子被陆续拿下之后,党人们觉得是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皇帝他老人家终于明白了天下还得是靠咱们党人治理的,于是他们开始飘飘然起来。

  有个跟宦官交情不错人叫张成,知道桓帝最近要大赦天下,于是就提前让他儿子杀了人,后来果然大赦天下,张成不禁十分得意,偏偏当时的司隶校尉李膺,同时也是一位党人领袖就不买这个账,照样把张成的儿子一刀剁了,虽然说李膺名声极大,声望极高,但你这是明显的藐视皇权啊,这可谓是党锢事件的一个诱因。

  后来又有个叫张俭的官员,据说是因为跟一位宦官侯览不对付,有的说是他杀了侯览的母亲,有的说是他杀了侯览的母亲以及家人一百多口,总之这张俭后来成了逃犯,亡命天涯,可是呢,这名逃犯竟然得了许多官员、士大夫、甚至警察的帮助,最后这位仁兄在孔融的帮助下,越过长城逃往鲜卑去了。

  这两件事发生之后,桓帝就有点不痛快了,这国家究竟还是不是老子的?你们都合着伙的跟我作对是不是?一个逃犯竟然有这么多人帮着逃跑?还一直逃到国外去了?老子不能把他引渡回来,还收拾不了你们么?你们是不是以为一个梁冀倒下去,千百个你们站起来了?

  于是桓帝下令严查此事,很多牵连者都为此家破人亡。那位跟张俭有仇的宦官侯览,一看桓帝火气这么大,就借机多扇了几下风,点了几把火,弄的桓帝终于愤怒了。

  在桓帝时期,宦官能做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事,要不在桓帝耳边吹吹风,要不找桓帝哭两场,并没有能力亲自对朝中大员治罪,不过侯览这把火烧的及时,烧的巧妙,终于点燃了桓帝,桓帝于当年年底,一举下令逮捕了二百多名党人。

  主要是这些党人也实在太不给桓帝面子了,而且感受过失去权力滋味的桓帝也不想任由这些门阀林立的党人做大。

  党人岑晊逃亡时,为了泄愤,还顺手杀了桓帝宠爱的张美人的家眷二百多口,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但就算面对这种状况,桓帝也没有大开杀戒,反倒是在窦武等人上书之后,开了特赦,将这些党人尽数放走了,除了跟一路逃亡的张俭有瓜葛的,还有杀了自己爱妃家人的岑晊,桓帝的这次党锢,并没有发生其他流血事件,与后世我们经常能听见的“文字狱”等血腥事件,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就是这次对读书人下手的事件,使得桓帝背上了一个终身的污点。

  还有一件背负昏君之名的事,想来便是桓帝荒淫而无子了。

  荒淫这事嘛,在我看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是那么回事,“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棒磨成绣花针。”

  主要是桓帝可能是搞的太猛烈了一些,当然,发生这种状况,估计与他登上帝位后的十几年憋屈生活也不无关系。

  桓帝本来是极宠爱梁猛的,但你名字里有个猛,不代表你能一直猛下去不是?你总会有人老珠黄的那天吧,而皇帝这活,又是个最不缺妹子的营生。桓帝自然也会移情别恋,喜欢起更加年轻漂亮的妹子来。

  可梁猛不干了,当初你是那么的爱我,爱到连梁冀都敢下手收拾,咋能说不爱就不爱了呢?于是梁猛便动手收拾了一些桓帝的宠妃。

  这一动手不要紧,桓帝当时就炸毛了,当日老子能为了你废了梁冀,难道今天就不能废了你吗?于是当即下旨,废了梁猛的后位,打入冷宫,一直到死。

  而且桓帝这性子估计也是有点扭曲了,你不让我娶,我就偏娶给你看,人不说后宫佳丽三千么?你看我给你来个更狠的。

  据说桓帝的后宫在鼎盛时期,后宫佳丽一度达到了五千有余。而且桓帝这人还讲义气,有了妹子也不是自己全都留着,有些他看得上眼的大臣,那也是可以在后宫呆一呆,在妃子身上过一把皇帝瘾的。

  要是单纯的荒淫吧,桓帝也没有不理政事,也算不得多么罪大恶极,主要是这位爷忙活了好几千人,妃子数量已经达到了十几年才能宠幸一个的地步,但忙活到最后,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

  东汉末年,之所以外戚宦官争相上岗,你唱罢来我登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皇室血脉稀薄,动辄就弄些还没戒奶的娃娃当皇帝,才导致了国事混乱,国运不昌,结果这位爷三十几岁,膝下无子就伸腿登天了,估计很多人就算明面不说,心里也是对此颇为恼怒的,有了这种情绪在,给桓帝的生平上多涂抹些污点,倒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桓帝病故之后,第二位身背骂名的灵帝,他可谓是名副其实了,他在位的时候,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呢?请听下回分解。


  (https://www.daowx.cc/bqge180992/9192871.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